黴菌性毛囊炎症狀、原因與治療方法
如果皮膚突然冒出一大片痘痘,很可能是感染了黴菌性毛囊炎(fungal acne)! 此類型痤瘡不同於細菌感染所引發的青春痘,一般抗痘藥物無法發揮療效。 以下說明黴菌性毛囊炎的識別與治療方法。 什麼是黴菌性毛囊炎?與細菌引起的青春痘有什麼不一樣? 所謂的黴菌性毛囊炎看起來和青春痘很像,而且也會引起皮膚發炎、紅腫與膿包 但其實兩者完全不一樣! (1) 黴菌性毛囊炎是一種毛囊受到真菌(酵母)或細菌感染的症狀(若為酵母菌感染則稱為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毛囊炎會導致皮膚腫脹並冒出一大片水泡 (2)-又稱丘疹或膿疱。皮膚科醫師 Nina Roos 博士表示:「皮膚上有適量的真菌或細菌是很正常的,但是當微生物群失衡時,便會引發毛囊炎感染。」 此外,痤瘡(即俗稱的青春痘)形成的原因很複雜,但主要與痤瘡丙酸桿菌 (3) 有關。 由於黴菌性毛囊炎無法藉由一般抗痘藥物(如:外用抗生素、過氧化苯)治癒,因此務必由專業醫師正確診斷。 可能感染黴菌性毛囊炎的跡象 確認個人皮膚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由專業皮膚科醫師檢查以下列舉若干可能感染黴菌性毛囊炎的警訊: ● 與青春痘比起來,毛囊炎看起來更像是「疹子」,而且外觀比青春痘小,大小比較一致,膿疱中的水也比較多。Roos 醫師形容表示:「看起來就像是中間有白頭粉刺的紅色痘痘。」 ● 黴菌性毛囊炎的痘痘裡面通常會有非常細小的毛髮,從毛囊內部沿著毛幹生長。男性有時候會長在鬍鬚和頸部附近,又稱為「鬚癬」。 ● 許多毛囊炎患者會表示感到皮膚癢,而且通常出現在容易產生摩擦或敏感的部位,如:腋下、頭皮、胸部與背部。對此,Roos 醫師進一步解釋:「細菌引發的青春痘通常長在一個地方,但黴菌性毛囊炎通常會擴散開來,不過幸好黴菌性毛囊炎並不具傳染性。」 ● 若在流汗或待在濕熱環境之後,身體冒出大片痘痘,也極有可能是黴菌性毛囊炎。皮膚科醫師指出:「因此保持皮膚乾爽非常重要。」 ● 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屬於酵母菌感染,通常會突然發作,不像青春痘是因毛囊長時間累積細菌所引發的感染。 ● 若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導致皮膚表面的健康細菌量減少,便會使得皮屑芽孢菌有機可趁,進而引發黴菌性毛囊炎。如果使用藥物治療痘痘後症狀反而惡化,就表示可能是真菌感染。 黴菌性毛囊炎治療須知與禁忌 務必清潔皮膚 清潔皮膚有助於去除多餘皮脂與細菌,防止感染惡化。 勿過度去角質 使用刺激性產品或磨砂產品會導致皮膚為了補充失去的皮脂,而分泌更多油脂。 務必保持皮膚乾爽清潔 在運動期間尤其需要注意,並記得在運動後清洗衣物。Roos 醫師建議:「酵母菌喜歡潮濕的環境,因此夏天游泳後,記得要換掉泳衣。」 勿擠痘痘擠痘痘可能會導致感染擴散。 勿在醫師確診前,自行增加一般抗痘藥物用量 請記住,青春痘和毛囊炎的治療方法完全不同,自行用藥可能會導致情況惡化。 務必諮詢專業人士 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是可以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治療的皮膚病,但此類藥物只有皮膚科醫師能開立處方簽。Roos 醫師表示:「療程通常為 15 天。」 資料出處: 1. Rubenstein, R. et al, 'Malassezia (Pityrosporum)Folliculitis'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 (2014) 7.3: pp. 37–41. [Accessible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70831/] 2. Song, H.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and Non-Malassezia Folliculitis' in Annals of Dermatology (2014) 26.5: 598–602. [Accessi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198587/] 3. Webster, G. et al, 'Acne vulgaris' in BMJ (2002) Aug 31; 325(7362): pp. 475–479.[Accessi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23998/] 4. Suzuki C. et al, 'Treatment Outcomes for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in the Dermatology Departmen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Japan' in Med Mycol J. (2016) 57(3):E63-6. doi: 10.3314/mmj.16-00003.[Accessi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581777]